close
【聯合報╱龔濟/文字工作者(台北市)】
2010.08.17 01:45 am
 

建國百年籌拍國父孫中山紀錄片,社會忽焉引發「國父熱」,對如何拍這部片子,有了「多元」觀點。

為什麼要紀念孫先生呢?因為他創建了中華民國,而且又提出「三民主義」,作為建設民國的基本藍圖。直到現在,它還是國家追求的整體目標。

所以,建國百年拍一部國父紀錄片,重點似也應該檢討一下,我們把三民主義實行得怎樣了?

孫先生曾打過一個譬喻:一個苦力買一張彩券,藏在扁擔裡。開獎日中了大獎,從此不要再這麼辛苦幹活了,他一興奮,就把扁擔扔進海裡。

我們拍國父紀錄片,是不是只想到扁擔,把彩券給忘了?

長年的「黨國教育」使三民主義蒙塵,有些人是以不沾三民主義為清高的;但是一提到林肯蓋茨堡演講詞裡的「民有、民治、民享」,則又肅然起敬來了。

別以為我們在台灣已經真正實行了三民主義,恐怕還很不夠。民族主義在這兒是十分複雜吊詭的,幾天前民進黨公布「十年政綱」,其中「多元族群篇」才承諾:「戰後中國大陸移民不應再被視為外來他者」。距這些「移民」初履斯土,已經六十年了。

民權主義做得最有成績,直選各級官吏,人身、言論自由有保障;但想想我們是怎樣對待那些「外配」和「外勞」的,他們都是「人」,但是「權」都被踐踏和剝削了。

在「台灣經濟奇蹟」和「亞洲四小龍」的光照下,我們的民生主義不能說沒有成就,但人民的貧富差距愈來愈大,很多人是無殼蝸牛,很多孩子吃不起營養午餐,很多老年人缺乏「老有所養」的保障……。看樣子,「同志仍須努力」。

大陸也拍「辛亥革命」的紀念影片。「辛亥」裡不能沒有國父,有國父就避不過三民主義。大陸自然不願以台灣的三民主義為宗,胡錦濤提「新三民主義」:「權為民所用,利為民所謀,情為民所繫。」他們怎麼做?做了多少?能否「新出於舊而勝於舊」?全世界都在看。

筆者十七歲隨軍來台,那時台灣還是「文化沙漠」,軍中更無讀物。偶然撿到一本「三民主義」,沒人強迫,卻讀得如醉如癡。孫先生的「三民主義」,是在廣州高等師範學堂演講的記錄,明白如話,老嫗可解,令一個少年心為之折。以後我讀了一所軍事學校,又念了一所國立大學,兩校都授「孫文學說」,他們為孫先生搽了太多的胭脂粉,為三民主義按上太多的哲學詞彙,兩者都使人疏離。

自然可以把孫先生請下神壇,他本是一個人,但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人,對後世後代的中國人有貢獻的人,不必非在他腳上找出個雞眼來,才算和我們「平等」,才算是一個「可親」的人。美國羅斯福總統患小兒麻痺症,不良於行,或坐在輪椅上,新聞界拍他的照片,都避免照出他的下半身。這不是記者不忠實、媚上,而是有教養的社會對國家元首應有的尊重。

史學家黎東方曾有「細說」系列的歷史叢書,如《細說明朝》、《細說清朝》、《細說民國》等等;前些年的大陸,倡行國學普及化,也有「細說」之書,但不久就轉成「戲說」,古人古事都來「戲說」一番。熱鬧了,收視高了,賣書多了,豈如史實何?

短短的孫中山紀錄片,大概不能「細說國父」,但恐亦不宜「戲說國父」。

【2010/08/17 聯合報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范 常知 的頭像
    范 常知

    常知居士的部落格

    范 常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